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科技 >

国家科技奖评选正式接触 京津冀三地占比近四成独占鳌头

2021-11-11 13:52:31   中国经济导报

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此次评选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三省市表现亮眼,共获得103个奖项,占总奖项的39%。

奖励数量减少

向外籍人士全面开放

2020年10月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修订后将科技奖励由“推荐制”改为“提名制”,要求加强科技奖励诚信体系建设,明确评审专家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在科技活动中违反伦理道德或者有科研不端行为的个人、组织不得被提名或者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建立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禁止使用国家科学技术奖名义牟取不正当利益。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名制”是国际通行做法。提名者应当严格按照提名办法提名,提供提名材料,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今年是该《条例》修订后举行的首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提名制实施以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授奖率保持在30%左右。随着受理数量的增加以及奖励数量的控制,2020年三大奖通过项目进一步减少,授奖率下降至14.9%,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较2019年度减少20%。

对此,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认为,今年的评选更加注重质量,而且更加强调基础研究。“尽管受奖数目变少,但有46项成果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还包括两项一等奖,这是历年来占比最高的一次。”薛其坤说。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要求将三大奖的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同时,为了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我国2019年首次在自然科学奖中试点向外籍专家开放。而今年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则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全部向外籍人士开放。评选结果显示,最终有外籍专家主持或者参与的5个项目获得了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另外,共有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被授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此外,作为程序保障,新版《条例》还对评审过程的透明性作出刚性要求,明确评审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办法、奖励总数、奖励结果等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布。

激励基础研究

强调成果应用积淀

新版《条例》第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等奖更是难得地产生了“双子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最佳注脚。比如,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创建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打开了一扇认识催化过程、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大门。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被国际同行认为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发展。

国家科学技术奖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3年以上。据介绍,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为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比如自然科学奖项目“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就是项目组立足祖国边疆,经过15年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取得的成果。

京津冀获奖近四成

在此次科技最高年度盛会上,京津冀三省市的成绩可谓亮眼,三地共获得103项奖项,占全部奖项的39%。

据介绍,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稳居全国首位。据介绍,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3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来自北京。

2020年度,北京15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低维碳纳米材料等诸多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为构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达40余项,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精尖产业培育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天津市共有2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

据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市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今年,“天津市获奖项目首次突破20项,创历史新高。”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除了数量增长,天津市获奖项目质量也有所提高。此次获奖项目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显著增强。通过统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和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天津市创新型企业能级提升效果明显。此次获奖的22个项目中,企业参与项目12项,比2019年增长71.4%。

今年河北省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进一步增多。其中,由河北省单位(人员)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2项,分别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河北省单位(人员)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5项,分别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4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燕山大学主持完成的“铁路轨道用高锰钢抗超高应力疲劳和磨损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对铁路轨道辙叉钢的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协同技术创新,发明了高强韧、抗疲劳、高耐磨、耐低温高锰奥氏体钢及其冶金全流程制造技术,以及遏制开裂、缓解磨损、降低受力水平等辙叉系统制造技术,实现了辙叉服役性能的稳定和长寿。石家庄铁道大学主持完成的“轨道交通大型工程机械施工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历时10余年,以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为主线,突破了大型工程机械的安全状态失查、失判和失控三大技术瓶颈,成果成功应用于400余台架桥机和盾构机施工中,在京石、津保、沪昆等10多条高铁和北京、郑州等20多座城市地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施工安全,助力了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两个主研项目均服务于先进轨道交通领域,这也彰显了河北省在该领域的优势。

此外,“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等河北省参与完成的15项科研项目表现也十分亮眼。获奖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铁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在转化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出河北省创新供给能力在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势突围,特别是以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遵循。

标签: 国家科技奖 京津冀获奖数量 外籍人士 科技创新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