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人的头脑中冒出来的。
“钱学森之问”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思。对于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从钱学森那一代人的求学经历和他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1
我们不缺市场,甚至不缺资金,
但是最缺的是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对白,很快就成了网络热门语言,因为它说出了当今世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人的头脑中冒出来的。我们不缺市场,甚至不缺资金,但是我们最缺的是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那么具有创新力的人才又从哪里来,肯定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这足以说明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可是不一定是教育强国。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老曾发出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然后钱学森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思。对于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从钱学森那一代人的求学经历和他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2
叶企孙,一人写就半部新中国科学史
钱学森是谁,天下皆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叶企孙是谁?许多人并不知道,除了是钱学森的老师外,他也是最早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同样毅然回国、选择报效祖国的他,作为我国物理学的开创者,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1934年,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当年的留学生考试。钱学森原本是学铁路工程的,之所以后来和火箭卫星结缘就是因为老师叶企孙。根据钱学森的专业特长和国家需要,叶企孙要他选择航空工程,由于两个专业差异很大,叶企孙让钱学森在清华大学补修了一年的航空专业。1935年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而这一切,都与他的老师叶企孙分不开。
当然,除了钱学森这位著名学生外,他的许多学生也都是名震天下的科学家,如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淦昌,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九章,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陈芳允等。同时,国际知名数学家华罗庚,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他们也都与叶企孙的提携和帮助有关。
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作为叶企孙的学生,他写道:“只要细看看投身于两弹事业的科技骨干的名单,就会看出这些人大都是叶师创建的物理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叶师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种树人’!”
说叶企孙是撑起中国科学界的“巨人”,一人写就半部新中国科学史,并不夸张。
3
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不能在现代立住脚
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留学期间,他测定了当时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他所研究的流态静压力对铁、钴和镍的磁导率的影响,系上世纪20年代高压磁学的一项开创性贡献。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随后,他毅然回国,开始了他一生的科学救国之路。
1926年,他和梅贻琦共同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担任系主任;3年后创建清华大学理学院,他出任理学院院长,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创建物理系,是以牺牲他的专业为代价的,他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行政工作上,为邀请一流学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费尽心思,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那时华罗庚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青年,而且只有初中文凭,他在日本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其显露出的才华让叶企孙大为佩服,叶企孙力排众议请他到清华大学来教数学,他说:“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再说话。我和华罗庚先生曾经交谈多次,每次我都颇受教益。以我个人的判断,不日之后,华罗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华罗庚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不得不说与叶企孙慧眼识珠有关,他进入清华大学后,清华大学的数学系力量迅速壮大,培养出了陈省身这样的顶级数学大师。
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与叶企孙一样,他同样留学美国,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康普顿教授。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吴有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为邀请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叶企孙将吴有训的薪金定得比自己还要高。吴有训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1936年4月,他被德国哈莱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吴有训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这与叶企孙惜才重才爱才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从1926年到1937年,他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皆当时一时之选。
他对他的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外界的怀疑,他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写道:“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不用等50年,他的努力就被验证。由叶企孙一手创立的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很快成为清华大学最先进、最大的学院之一。1929年至1938年,这段时间培养出的人才,当选院士者达55人,是中国高教史上和中国科学界公认的“不朽的传说”。
1977年1月13日,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辞世,终年79岁。他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
钱学森作为叶企孙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曾感叹,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看看他的老师,看看他的老师培养出来同时代的杰出学生,我们是该好好想想,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个人之问,也是时代之问。